【記者走基層】古德:古村落打造如火如荼
發(fā)布時間:2019-05-23 來源:鹽邊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shù):
【記者走基層】古德:古村落打造如火如荼
山水鹽邊 昨天
五月的鹽邊,驕陽似火,熱浪襲人。
昨天(5月21日),記者在格薩拉彝族鄉(xiāng)古德村采訪時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作為全市傾力打造的7個旅游民俗古村落之一的古德村,目前游客中心、微博物館的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打造工作如火如荼。
古村落打造有了哪些新進展?
古德村第一書記鄭飛告訴記者,古德村古村落打造,進展順利,全面鋪開。目前,基礎設施的改造已基本完成,打造了一個滴水景觀,根據(jù)村落故事的植入建設了一個觀景平臺,現(xiàn)取名為盼歸臺(盼歸臺的起源是來自一個古德村祖輩的古老傳說。當年,麼些人家的婦女站在這里盼兒、盼夫歸家,如今這里成了憑欄遠望的觀景臺,與新建的1.36公里沿河廊道連成一線)。同時,修建好了環(huán)村棧道,讓游客和村民有一個休閑散步的地方。在縣文廣旅局的支持下,將一條珍藏在縣文化館、有300多年歷史的鐵索橋安裝在了古德村的新橋——同善橋上,相關部門正在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飛告訴記者,村里現(xiàn)在正在修建微博物館和游客接待中心,牛欄油茶吧。微博物館計劃建在原村小學,主要通過展柜、墻掛、陳列等方式,展示麼些人民俗工藝品。
下一步,打造工作如何開展?
鄭飛告訴記者,接下來,該村將加快微博物館、游客中心、牛欄油茶吧的建設,在古村落的后山種植近200畝的油茶花,在古村落里建設一個民俗文化廣場,展示民俗文化和風俗習慣。同時,培育新業(yè)態(tài)示范戶,讓村民具備一定的游客接待能力,讓游客來到古德村時,有玩的、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
目前,古德村“換新衣”的打造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一場圍繞陽光康養(yǎng)、綠色旅游的發(fā)展大戲不久將在這里登場!
新聞多一點
格薩拉彝族鄉(xiāng)古德村緊鄰省道216線,距縣城約130公里,距攀枝花市區(qū)110公里,距瀘沽湖風景區(qū)僅140公里,位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格薩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外圍。
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麼些人是數(shù)百年前自發(fā)聚居、生活在古德村的彝族、漢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等5個民族的統(tǒng)稱。早年的時候,彝族住山頂,普米族住山腰,傈僳族住在山林里,漢族、納西族住山下。
古德村始建于明清時期,古村落面積1.5平方公里,現(xiàn)有原住民23戶,村內古樹參天,溪流清澈,村落保持良好的傳統(tǒng)格局,整體風貌完整協(xié)調,傳統(tǒng)建筑完整性、豐富度、工藝美學價值較高,適宜打造古村落民俗旅游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