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力量丨鹽邊縣人民醫院內科護理團隊:做好護理,從“心”開始
發布時間:2023-07-10 來源:鹽邊縣融媒體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她們對病人有耐煩心,做事又細心,雖然生病了要住在這里,但我很安心!”
6月18日上午,鹽邊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內科病房里,81歲的鹽邊縣城居民宋學珍老媽媽慈祥地看著為她輸液的護士,一句話里用了三個“心”,夸獎著眼前的這群白衣天使。

對于縣人民醫院內科護理團隊來說,像宋學珍老媽媽這樣的夸獎,在廣大患者及家屬中間帶有普遍性,這個共計18名護士、平均年齡30歲的年輕團隊,就在今年,又迎來了新一輪的“高光”時刻,榮獲“四川省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獲評攀枝花市十佳護理團隊。
各級黨委政府頒發的榮譽、群眾的真心點贊,為什么頻頻給予一個縣級醫院的護理團隊呢?該團隊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獨門秘籍?
護士長李雅莉對記者講了這樣一段話:“其實,我們的工作簡單、平凡,但要真正做好,我覺得就是4個字——有心而已!”
“有心而已”,是業務素質精湛、專業技能出色的內科護理團隊集體的工作態度,更是集體的工作標準,其核心是愛崗敬業,具體的路徑是:在工作上做有心人,用醫者仁心的真情對待患者,苦練護理基本功,通過優質服務,讓患者安心住院治療。
怎樣才能達到上述標準呢?采訪中,多名內科護理團隊的護士們向記者表示,唯有有心,才能不負使命,才能在崗位上履職盡責、實現團隊及個人的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紅果彝族鄉梁子田村25歲的年輕母親勒格阿石一直被一種溫暖的情感感動著,6月1日,她九個月大的兒子阿都龍華突然發燒、哭鬧不止,她趕緊抱著孩子趕到了縣人民醫院,經過醫生診斷,是支氣管肺炎,需住院治療,但當時她什么準備也沒有,在縣城里舉目無親,當班的護士邊鑫在了解勒格阿石的具體情況后,馬上買來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又在食堂給勒格阿石打來了熱飯熱菜,內科護士團隊的姐妹們給孩子準備了奶粉、尿不濕,護士長李雅莉還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給了阿都龍華。
而回憶這件事時,李雅莉、邊鑫都顯得輕描淡寫,邊鑫告訴記者,團隊里大多數都是鹽邊人,大家對父老鄉親天然有一種親切感,能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感到很欣慰。
對群眾的真情,成為內科護理團隊加快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助推器。

記者了解到,縣人民醫院內科是一個集消化、呼吸、心內、內分泌、兒科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全科室23個病房,最多的時候收治80多名患者,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勤練各項護理技術,以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臨床經驗去勝任工作。
“護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零失誤,我們每天白班有7個人,夜班3個人,如果住院的病人多,幾乎要連軸轉,沒有足夠強的業務能力,光是工作量就吃不消。”30歲的田維棋是內科護理團隊的骨干,今年護士節,縣上舉辦的醫務技能大賽上,她獲得了一等獎,團隊的另外兩名同事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展示了內科護理團隊整體實力。
圖片
實力來源于苦練,記者獲悉,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下午,是縣人民醫院內科護理團隊雷打不動的業務技能培訓大課堂,這樣的傳統已經保持了好幾年,培訓臺賬上長長的數據,是用汗水和努力累積起來的:全科護理人員每年參加專業學習培訓80次,不定期邀請上級醫院專家老師到科室授課以及業務查房,通過現場教學,進一步查漏補缺;每名醫護人員必須做到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電除顫樣樣過關;每年開展2-3次實際情景應急演練。
6月19日下午,正在地里忙活的勒格阿石告訴記者,兒子在縣人民醫院內科病房住了7天院,她感覺自己和孩子享受到了親人一般的待遇,更令她感動的是,出院回家后,內科的護士們打了好幾次電話,詢問孩子的恢復情況,“昨天,李護士長又打電話來,這樣的醫院確實不愧是人民醫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