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遺經濟轉化新路徑 清華學子在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發布時間:2025-01-16 來源:鹽邊融媒體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1月13日至23日,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四川鹽邊支隊在鹽邊展開為期11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其中一項內容是結合當地特色文旅項目,深入挖掘鹽邊非遺,圍繞其傳承與發展探索非遺經濟轉化路徑。

鹽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藏羌文化走廊融合共生,彝族、苗族等31個民族守望相助,笮山鍋莊、傈僳族婚禮等46項非遺珠璧交輝,繪就了絢爛多彩的笮山若水人文畫卷,也造就了種類豐富、特色鮮明的非遺文化。近年來,以“阿木詩依”傈僳非遺等為代表的文化品牌,以沙隴、賀正芬、邱天云為代表的非遺傳承人備受關注,金芋健、滋味旅途等企業在非遺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1月15日,支隊前往紅格鎮聯合村,對傳統民俗村落展開實地調研,聚焦非遺元素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等內容,深入探究聯合村在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的規劃與實踐情況。并與村“兩委”一同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聯合村的文化影響力,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文旅品牌。
聯合村以“共同富裕·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原鄉生態特色”的有機實踐基地和城市近郊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其開發的文創產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非遺與現代文化深度交融。同時,該地定期舉辦遇見鹽邊藝術節、鹽邊開放日、鹽邊廚房等藝術節慶活動,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隊員們紛紛表示,在實踐參訪過程中感受到當地在旅游開發與傳統文化保護之間保持了較好的良性互動。

實踐期間,支隊還到鹽邊縣第一初級中學校與師生深入交流。為更好弘揚傳承鹽邊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學校特色化辦學,該校創新開設苗族蠟染、傈僳族刺繡等課程,學生們經由學習,能夠制作出精美的繡品、扎染等手工藝品,使得非遺文化在校園里煥發出新的活力。

據悉,在鹽期間,支隊還將前往三灘傈僳族非遺傳習中心,深入了解非遺傳承狀況。同時,積極籌備北京來鹽學生和鹽邊本地中學生在聯合村的研學游園等活動,借助互動體驗,加深學生對鹽邊非遺的認識,持續推動鹽邊非遺文化傳播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