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總攻戰 決勝滿堂彩丨紅果彝族鄉:做好棚改“后半篇文章” 讓“有居”變“優居”
發布時間:2024-12-27 來源:鹽邊縣融媒體中心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紅果彝族鄉地處二灘庫區下游,是鹽邊百里生態長廊核心地段。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紅果彝族鄉圍繞棚改工作精準發力,做好做足棚改“后半篇文章”,在加快城市更新中回應百姓關切,為我縣城鄉融合發展厚植民生底蘊,譜寫民心注腳。

據悉,紅果彝族鄉棚戶區改造項目總投資約1.12億元,除安置房建設外,項目還涵蓋社區服務中心、農貿市場、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中心幼兒園、客運站等基礎設施。今年6月,歷時數年的紅果彝族鄉棚戶區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184戶棚改戶告別40余年的棚戶區,進入設施齊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環境整潔的新式小區生活。
為把“有居”變“優居”,讓棚改區優質服務真正惠及更多群眾,紅果彝族鄉爭取債券資金3000萬元,擬打造物流集散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和智慧停車場等,形成集商業、娛樂、休閑、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同時,建立村(社區)、網格員日常巡查機制,劃片定點、責任到人,6村1居生活垃圾定期轉運,實現管理精細化、治理常態化。

如今,走進紅果彝族鄉棚改區,商鋪整齊排列、商標統一設置,蛋糕店、小吃店、五金店……街邊的商貿業態逐漸豐富起來,前來購物逛街的群眾絡繹不絕。“商鋪種類越來越多,空間也更加寬敞有序,買東西吃飯都更加方便了。”居民李先生表示,棚改后,集鎮的服務功能更加齊全,帶動集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目前,棚改的自來水廠、社區服務中心、農貿市場等7個子項目已完成驗收,城鎮風貌初具雛形,正積極鼓勵居民發展餐飲、民宿、農家樂等,美化集鎮環境的同時,豐富文旅業態。
下一步,紅果彝族鄉將在集鎮后山栽植花樹,在紅果河邊種植水稻,在稻田養殖“稻花魚”,以點帶面形成“山上采果、山中賞花、山下摸魚”的發展模式,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紅果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