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鹽邊歷史上藏彝民族遷徙及其意義
發布時間:2019-06-12 來源:文廣旅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淺析鹽邊歷史上藏彝民族遷徙及其意義
吳緒文
鹽邊古老的歷史,是一部南北民遷徙融合的歷史,處在被社會歷史學家譽為藏彝民族走廊天塹位置上的鹽邊默默地見證了昔日氏羌民族的千里艱苦遷徙、見證了在這條自北而南的狹窄遷徙走道上商賈云集的繁榮、見證了蜀國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的滾滾硝煙。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對西南的川滇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后于 1978 年在全國政協民族識別會議上提“藏彝民族走廊的理論”,同時他還明確指出這條走廊北起甘青,南抵川滇其地域包括眼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
1980年在對即將被二灘電站蓄水淹沒的庫區文物進行調查時,在三源河臺地的漁門鄉學校操場內發掘了6 座新石器時期石棺葬,這些石棺均用石片砌成,上寬下窄,長約 17m,深約 0.3m,棺底鋪砌石片,棺口上橫蓋石片。2004 攀枝花市交通局在原漁門學校興建碼頭時又發掘出了一座石棺墓,這座石棺與上述石 棺大體一致,經專家考證,確認這些石棺均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笮人的墓葬形式。
何謂笮人?《后漢書•笮都夷傳》說:“笮都 夷者,武帝所開,以為笮都縣。元鼎六年,以沈黎郡”。《元和郡縣圖志》說:“凡言笮者,夷人 于大江水上置藤橋之笮,其定笮(今鹽源縣)大笮(今鹽邊縣)皆是近水置笮橋處……。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遠古時生活在鹽邊的是一支善于在江河上用竹編制橋的民族一一笮人。
據考古發現,“昌意降居若水”后,其子顓項帝(五帝之一)又將黃帝氏族的支庶部落封入現在的攀西地區與當地的土著人(元謀猿人的后裔)融合成為遠古的笮人,這是鹽邊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居住在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大遷徙,這是一支逐水草而居,牧羊牛而食的民族他們趕著羊牛,翻越秦嶺山脈后進入四川,再順岷江下至雅安、漢源、渡大渡河,到西昌、會理后進入鹽邊,與當地的笮人融合后成為么些(摩 梭)民族。后來還有一大批從甘青高原遷徙到岷江上游(松潘、茂汶)的羌人也遷移到了雅礱江中下游的鹽邊定居下來,這就是鹽邊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關于這一點從在漁門發掘出的氐羌人石棺葬以及鹽邊隨處可見的“板屋文化”(橫板房)就是氐羌民族南遷最有力的佐證,說明在遠古的時候鹽邊就占據了“藏彝民族 遷徙走廊”上的天塹地位。
鹽邊歷來以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河流溪水眾多而著稱,加上南有金沙江天然屏障阻隔,易守難攻,自然成了各民族躲避戰亂和棲息的理想之地。從鹽邊的歷史上看,從“昌意降居若水”后的歷朝歷代,民族間南來北往遷徙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后漢以后,從唐宋至清朝中晚期,鹽邊更是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民族遷徙融合,我們把它視為第三次民族融合。
從唐朝開始彝族的先民再次向雅礱江中下游遷徙,到了明、清時代,特別是清朝中晚期,彝族的遷徙更加頻繁,在此期間歷史上曾一度出現兩個遷徙方向,一個由雅礱江,鹽邊一帶向冕寧、石棉、漢源遷徙;一個由云南的昭覺向雅礱江中下游的鹽邊一帶遷徙,從而形成了今天鹽邊彝族分布、聚居格局。除大量的彝族遷來外,在明朝和元朝時期還遷入了少量的回族及土著白族。在月魯貼木兒之亂時又遷入了傣族和貴州彝族,在永樂年間還有一支來至貴州遵義一帶的苗族遷鹽邊定居,使鹽邊形成了多族雜居的特點。
這條藏彝民族走廊的開通,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從歷史學和民族學的觀點看,它不僅作為古代民族遷徙通道而著稱于世,更為今天的人們研究西南地區民族起源,演繹變化過程提供了依據;二是從文化學的觀點看,先民們遷徙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一路灑播的過程,通過遷徙使遠在甘青高原的黃帝文化融進了西南地區;三是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條通道更是承載著漢代蜀地與印度進行商業貿易、民族文化傳播的重任(史學界稱其為“南方絲綢之路”),起到了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又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目的;四是從軍事學的觀點看,這條通道除了作用于民族遷徙,對外貿易之外,還作為重要軍事通道見證于歷史,為今人研究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民族政策和三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